《民法典》小知识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2023年5月28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三周年纪念日。2023年5月,也是我国第三个民法典宣传月,主题为“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 一、什么是《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经济活动都能从里面找到答案。 二、《民法典》的颁布实施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中国历史上首部民法典,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的颁布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三、《民法典》的核心理念 1.民事权利宣言 《民法典》以“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的方式赋予人们平等的法律主体地位,公开宣称“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以及“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 民法是权利法,《民法典》各编体系的构建均围绕民事权利展开,对民事权利的界定、行使规范、保障方案予以了明确化,鼓励民事主体“勇于维权”。 2.平等、自愿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属于私法范畴,主体间人格平等,均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权利能力平等,不得“以强凌弱”。 恰因为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则主体相互间从事的法律行为应贯彻意思自治理念,契约自由,不得“强买强卖”,“结婚自由”“离婚自愿”亦是其体现。 3.公平、诚信 民法是调整市场关系的基本法,各行为主体在市场经济交往过程中应恪守公平、诚信理念,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应当“重合同、守义务”。 4.公序良俗、绿色生态 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在从事民事活动时,不得违反各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不得违背公共秩序和善良习俗,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发展理念。 四、编纂《民法典》的重大意义 编纂民法典,就是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形成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 一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二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三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四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在民法典施行后,原施行的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九部民事单行法同时废止。 五、通过一张图了解《民法典》